我国的保税燃料油市场经历了近3年快速增长,目前已成全球瞩目的船用油增量市场。随着去年保税低硫船用燃料油一般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我国保税燃料油加注市场在供应渠道、消费结构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保税市场供应渠道的变化:今年以前,我国保税燃料油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约1400万吨左右),主要通过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日本、韩国等国家进口,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主要进口国,进口量占60%左右,进口油品主要为混调380高硫燃料油,而MGO(船用柴油)则主要来自韩国和日本。去年我国保税油市场初步实现“进口-生产-调和”三位一体供应模式,保税油整体供应量大幅增加。其中国内炼厂生产低硫船燃的数量约20万吨(还没放开出口退税),而通过混兑调和获得的保税船用油数量为159万吨,进口保税油数量为1427万吨(去年依然占据主要)。
今年以来,随着燃料油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地,国内炼厂开始规模化生产低硫船燃。据金联创不完全统计,2020年1-5月份中国保税用低硫船用重质燃料油总产量在216万吨左右。其中中石化低硫船燃供应水平提升尤为明显(占国内炼厂产量的 66%),中石油约占国内炼厂产量的17%,民营炼厂约占10%。从供应区域来看,目前渤海湾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供应量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中石化与中石油在北方地区炼厂产能释放明显。另外,长三角地区得益于舟山海事和港航政策新突破,浙石化与中海油炼厂产量也不容小觑。据悉中海油宁波大榭石化、中海油舟山石化与浙江自贸区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出口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扩大低硫燃料油出口规模,这意味着舟山本地炼厂低硫燃料油产能加速释放。
我国1月份国内炼厂低硫燃料油产量在3.5万吨左右,2月份产量在17.6万吨左右,3月份产量在60万吨左右,4月产量在65万吨左右,5月产量在70万吨左右。但由于目前受疫情影响,航运需求疲软,加之低硫船燃价格跌至低位,炼厂生产效益并不高,所以国内炼厂产能并未全部释放。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下半年有所好转,且航运业逐步复苏,国内炼厂月产量会继续增长,保守预计今年炼厂低硫燃料油产量能达到800-1000万吨左右。随着我国低硫船燃的规划生产加速,将有力推动从传统的低硫船燃进口国转变为自给自足的生产国,保税低硫船燃燃油进口依存度会大幅下降。据海关进口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保税船燃的进口量为467.4万吨,同比大幅下滑19.65%。